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
一年分为24个节气
每个节气大约15天
这些节气反映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
是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指南针
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智慧的结晶
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
小寒小寒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,冬季的第5个节气,它与大寒、小暑、大暑及处暑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。
民谚“小寒时处二三九,天寒地冻冷到抖”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。
小寒 三候
一候 雁北乡
虽然天寒地冻,但大雁已经感知到节气变化,准备开始向北迁移,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。
二候 鹊始巢喜鹊
已感知春的临近,开始衔草做新家,准备孕育喜鹊宝宝了。
三候 雉始鸲
天气虽然寒冷,却时不时能听到山鸡悦耳的鸣叫。
小寒 诗词
在文学作品中,小寒常常被文人墨客写入诗词文章,成为抒发情感、描绘冬季景色的载体。
从诗词的世界出发,让孩子身临其境,感受小寒时节天地间的变化,感受古人对自然规律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。
《咏廿四气诗·小寒十二月节》
唐·元稹
小寒连大吕,欢鹊垒新巢。
拾食寻河曲,衔柴绕树梢。
霜鹰近北首,雊雉隐丛茅。
莫怪严凝切,春冬正月交。
小寒节气到了,与大吕这个音律相应和,此时欢快的喜鹊已经开始垒建新巢,在寒冷中透露出春天即将到来的生机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季节交替时的生动画面与细微变化。
《小寒》
元·张昱
花外东风作小寒,轻红淡白满阑干。
春光不与人怜惜,留得清明伴牡丹。
小寒时节,东风轻拂,栏杆上绽放着或红或白的花朵,给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,展现出冬日里别样的生机与温暖。
《早发竹下》
宋·范成大
结束晨装破小寒,跨鞍聊得散疲顽。
行冲薄薄轻轻雾,看放重重叠叠山。
碧穗吹烟当树直,绿纹溪水趁桥弯。
清禽百啭似迎客,正在有情无思间。 这首纪游诗是“情与景会”的佳作,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,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,透露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。
《小寒食舟中作》
唐·杜甫
佳辰强饮食犹寒,隐几萧条戴鹖冠。
春水船如天上坐,老年花似雾中看。
娟娟戏蝶过闲幔,片片轻鸥下急湍。
云白山青万余里,愁看直北是长安。
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。首联概括了诗人的身世遭遇;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其舟中所见所感;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;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。
《重九後风雨不止遂作小寒》
宋·陆游
夜长稚子添书课,霜近衰翁忆醉乡。
尽道吴中时节晚,菊花也有一枝黄。
整首诗通过对夜长、霜近、菊花等景象的描写,表达了陆游对时光流逝、人生迟暮的感慨。诗中既有对孩子成长的关心,也有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怀念,展现了陆游丰富的情感世界。
小寒 习俗
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祝福,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代代相传。
01 吃羊肉火锅
俗话说“小寒吃羊肉,大寒吃萝卜”,天寒地冻的时候,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既温暖又温补。
02 吃冻梨
“小寒吃冻梨,人间少别离。”这是一种在冰天雪地里冻成的梨子,也是北方人在春节将近的时候对团圆和岁岁不相离的美好期盼。
03 腊八节
小寒临近农历腊月初八“腊八节”,又称为“法宝节”“佛成道节”“成道会”等。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,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。
腊八粥是这一时期极具特色的食物。不仅美味,还蕴含着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寓意。
04 探梅
小寒时节正是梅花盛开的时候,古人有此时结伴去赏梅的习俗。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,傲雪凌霜,人们赏梅也是欣赏其高洁的品性。
还会吟诗作画来赞美梅花,像 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 便是描绘梅花的经典诗句。
东风吹雨小寒生,杨柳飞花乱晚晴
小寒将至,引领孩子走进
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节气世界
感受文化韵味,汲取知识养分
寒时蓄力,静待春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