掸去旧尘翻新页,祭灶台前话小年。小年至,年味浓。
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自古以来,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中留下了对小年的独特感悟与深情描绘,
这些诗词以多彩的笔触从多方面展现了小年的风貌和文化。
让我们在诗词文化中感受小年的魅力,穿越时空,与古人一同品味小年的独特韵味。
燕朔逢穷腊,江南拜小年。
岁时生处乐,身世死为缘。
鸦噪千山雪,鸿飞万里天。
出门意寥廓,四顾但茫然。
—宋·文天祥《小年》
文天祥笔下的小年,跨越地域,在燕朔与江南的对比中,凸显出不同地区对节日的共同珍视。
虽身处乱世,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节日的庄重,却丝毫未减。
从这寥寥数语里,我们仿若能看到古人在小年时,阖家团聚,进行着庄重的祭拜仪式,传承着代代相续的文化传统,寄托着对来年的祈愿。
已幸悬车示子孙,正须祭灶请比邻。
岁时风俗相传久,宾主欢娱一笑新。
雪鬓坐深知敬老,瓦盆酌满不羞贫。
问君此夕茅檐底,何似原头乐社神?
—宋·陆游《祭灶与邻曲散福》
陆游笔下的小年,满是人间烟火气。祭灶之后,邻里欢聚一堂,共享盛宴。
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,放着鞭炮,那噼里啪啦的声响,为小年增添了几分热闹与欢乐。
这不仅是节日的庆祝,更是情感的交融。
在诗词里,我们能感受到古人邻里间的亲密无间,那份质朴的情谊,在小年的氛围中愈发醇厚。
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
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
猪头烂热双鱼鲜,豆沙甘松粉饵团。
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
婢子斗争君莫闻,猫犬角秽君莫嗔;
送君醉饱登天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,
乞取利市归来分。
—宋·范成大《祭灶词》
小年是一场庄重的祭祀。范成大的诗中就详细讲述了小年祭灶的场景。
灶神,这位掌管人间烟火的神灵,在小年这一天即将上天庭,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。
于是,家家户户摆满杯盘,献上丰盛的祭品,希望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
这份对神灵的敬畏与期许,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流淌,让我们看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传统信仰的坚守。
那袅袅升起的香烟,仿佛是连接人间与天庭的纽带,传递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。
腊日才过又小年,那堪泽国雨连天!
儿童把酒传明烛,远想慈亲尚未眠。
—元·范梈《小年日,仍宿北山》
小年也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。范梈虽身处异乡,却在小年的夜晚,透过风雨,遥想着家中儿童与亲人祭灶的场景。
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,如同一缕丝线,将游子与家人紧紧相连。在小年,无论相隔多远,家永远是心中的港湾。
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,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,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,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有关“小年”的诗词众多,当我们畅游其中探寻小年魅力时,就会发现,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诗词如同岁月的琥珀,将小年的习俗、诗人的情感以及所处朝代的文化镶嵌其中,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,依然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。
和孩子一起,翻开那些泛黄的诗词篇章,在小年的氛围里,品味古人的智慧与情感,
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让小年的魅力,在诗词的滋养下,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