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,是所有知识建筑的“地基”。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:“语文或者中文学科,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。”
正如数学家、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:“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,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。”
学好语文最关键的是抓好以下4点!其中第4点很多家长都会忽略!
01 练字
人常说:字如其人。
写字,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,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因素。如果我们是阅卷老师,也会下意识对字迹工整、美观的卷子产生好感。
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,成绩好的孩子大都字迹工整,卷面干净;成绩差的孩子则字迹潦草,卷面让人看起来很不舒服。
所以,让孩子写一手端正的字迹是非常有必要的。趁着孩子年纪小,字迹还没有定型,家长可以多花点时间,让孩子好好练字。
1.选择喜欢的字帖,专心练好一种字。
2.练习喜欢的内容,比如一首古诗、一篇优美的散文,练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。
3.不要贪图速度,重在过程,每天练好固定的内容,掌握写字技巧。
02 阅读
阅读是孩子语文基本功之一,甚至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。
坚持阅读,能够丰富孩子知识储备,提高孩子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。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,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。
因此,大量阅读可以给记忆力和理解力打下坚实的基础,应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。
另一方面,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,在未来脱颖而出。
建议:
1.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名人传记、散文、名家小说、漫画绘本来阅读。
2.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,学会浏览、略读、精读的阅读方法。
3.学会有选择地摘抄,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。
03 积累
荀子曰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哲学上说,没有量变的积累,就没有质变上的飞跃,成功离不开积累。
写作同样如此,如果平时不积累名人名言、背诵优秀范文或者好词好句,等到考试提笔时,只能脑袋空空。然而,很多家长只关注让孩子多读书,而忘了提醒孩子进行积累。
那么,如何让孩子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呢?
建议:
1.多读书,多记录。有了课本内以及课外阅读的大量积累,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有内容可写。
2.及时记录产生的灵感。在生活中哪怕有一点点的感悟,都要及时写下来。
3.学会观察生活,体验生活,在现实中获取灵感,积累素材。
04 朗读
我们一直说“读书”,指的就是要把书大声读出来。
语文大家叶圣陶认为,语是口头语言,文是书面语言。我们上面说的三个方面,指的都是“文”;而“语”则需要通过日常交流和朗读来锻炼。
朗读的好处也非常多:锻炼孩子大脑、有助于形成记忆、培养语感、提高写作能力、建立孩子的自信……
关于帮孩子培养朗读习惯,建议:
1.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书籍,这样能够让孩子主动读书,便于养成朗读习惯。
2.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每天固定的时间和时长,形成朗读的仪式感,让孩子觉得朗读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3.朗读除了张嘴之外,也要走心。在完成朗读后,可以和孩子讨论读的一小段的内容,以及各自的感想。
练字、阅读、积累、朗读,是语文学习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,也是家长在孩子课内学习之外,可以下功夫的地方。上语书田与家长一起助力孩子语文成绩提升!